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第十五章 分治穷兵困龙斗,长城画地转守功玉体横陈录

小说:玉体横陈录 2025-10-24 19:01 5hhhhh 3000 ℃

推演日:第二日

经历了蓝玉事件的屈辱和父皇“一劳永逸”的宏大命题后,朱棣与朱棡在暖阁内,进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战略研讨。昨夜那杯混杂着征服与妥协的毒酒,让他们意识到,单纯的勇武解决不了问题,而他们之间的默契与制衡,才是驾驭这盘棋的关键。他们摒弃了“歼灭”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共同制定了更具权谋色彩的新国策——“分其势,弱其力,疲其民”。

第二日的推演开始,棋盘上的时间,已是洪武二十四年。朱棡率先出手,他动用“黄金”资源,向棋盘上代表“瓦剌”部的势力格,提供了定向的“贸易优惠”和“物资援助”,扶持其与宿敌“鞑靼”部对抗。同时,他中断了对鞑靼的一切官方“互市”,试图从经济上扼杀对手。朱棣则心领神会,亲率精锐,效仿自己未来五征漠北的蓝图,在棋盘上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武装游行”。其目的并非决战,而是在鞑靼与瓦剌交战的关键时刻,陈兵边境,对鞑靼形成军事高压,阻止其获得喘息之机。

此法在前期卓有成效。棋盘上,代表瓦剌和鞑靼的棋子陷入了连绵的内斗,北元整体的“国力”值在持续下降。两位皇子看着这“草原三国”的局面,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然而,困境很快浮现。“分而治之”的策略暴露了其根本性缺陷。瓦剌在得到援助后,并未完全听命于大明,反而趁机坐大;而被削弱的鞑靼主力,则化整为零,与明军玩起了“猫捉鼠”的游戏。

朱棣的棋子数次深入漠北,却“未见敌踪”。蒙古高原广袤的草原与戈壁,为敌方提供了天然的战略纵深。白栖云扮演的北元势力,完美展现了“敌来则散,敌退则聚”的游牧机动性战术。棋盘的资源面板上,代表大明“国库”与“粮草”的数值正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推演日:第三日

进入第三日的推演,战局彻底陷入僵持。朱棣的数次“北征”徒劳无功,而朱棡的经济封锁也未能奏效。在日终的复盘中,一直沉默寡言的长兴侯耿炳文,终于开口了。他指着棋盘上代表“九边重镇”的数枚棋子,声音沉重:“两位殿下请看,这二十个回合(模拟二十年)以来,我朝虽无大战,但九边数十万大军的消耗,却从未停止。棋盘数据显示,我朝七成的税赋,皆耗于此地。”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凝重,点出了一个致命的伏笔:“更可怕的是,我朝军屯之制,本是兵农合一,战时为兵,闲时为农,以此自给。可如今大军长期陈兵塞外,名为威慑,实则久不习战,锐气渐失。棋盘上,这些驻军棋子的‘战力’值,正在以每个回合零点一的速度缓慢下降。长此以往,屯田荒废,战力衰退,军屯名存实亡,国库如何支撑得起这流血的窟窿?”

耿炳文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两位皇子的心上。他们这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为了维持对草原的威慑,不得不陈兵边境;而庞大的军费开支,又反过来拖垮了国内的经济。他们赢得了每一次小规模的战斗,却在输掉整场战争。

面对日益凋敝的经济和徒劳无功的战局,血气方刚的朱棣决定发动最后一次总攻。在朱棡倾尽国库的支持下,他们终于捕捉到鞑靼主力,并在一场惨烈的决战后,重创了对方,瓦剌也因之前的内斗元气大伤。棋盘上,鞑靼挂上了“称臣”的标记,北疆看似一片太平。

然而,胜利的喜悦荡然无存。战后复盘,棋盘上的数据显示:大明“国库”赤字,“民心”因过度征发而降至警戒线,数个行省甚至出现了“流民”的负面状态棋子。面对无法维系的战争,兄弟二人终于被迫承认失败。他们做出了一个屈辱但理-智的决定:全线收缩,转入长城防御。棋盘上,代表野战主力的棋子被大量“解散”,资源被重新投入到加固“长城防线”的各个格子上。

第三日推演结束。棋盘上,大明获得了一道看似坚不可摧的长城,但也彻底失去了对草原的控制权和战略主动权。他们将自己锁在了墙内。而墙外,广袤的草原上,那些被打散的部落棋子正在重新聚集,白栖云手中的那张“寒流”牌,仿佛在无声地嘲笑着他们。两位皇子沉默地看着这“画地为牢”的结局,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父皇所说的“一劳永逸”,绝非靠武力和权谋就能轻易达成。真正的帝王之道,远比他们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是夜,乾清宫。

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相对而坐,批阅着奏章。一名小太监悄无声-声地呈上一份用蜡封缄的密折,封面无字,只在角落烙有一枚小小的云纹徽记。朱元璋认得,这是白栖云的标记。他拆开火漆,与朱标一同展阅。折子的内容,并非寻常的军情汇报,而是一篇闻所未闻的、对过去两日推演败局的深刻剖析。

“……此两日之败,非战之罪,亦非算之罪,实乃人之心,有其‘必然之隘’也。臣斗胆,称之为‘认知偏差’。”

朱元璋看到此处,眉毛一挑,示意朱标继续念下去。

“其一,曰‘确认偏差’ (Confirmation Bias)。 两位殿下与诸位将军,心中早有‘分而治之,武力慑服’之定见,故推演之中,便不自觉地搜寻、放大一切支持此策的迹象,如鞑靼与瓦剌的内斗,便被视为策略成功之铁证。 而对于违背此策的警兆,如国库飞速消耗、敌主力避而不战,则选择性地忽视或轻视,总以为‘下一战便可功成’。此乃‘只见己之所信,不闻逆耳之言’,是为决策者第一心障。”

“其二,曰‘沉没成本谬误’ (Sunk Cost Fallacy)。 两位殿下为维持对漠北的高压态势,已投入天文数字般的钱粮兵马。 当战局陷入僵持,明知继续投入已难有回报时,却因不舍前期巨大的‘沉没成本’,而选择继续加码,期望以更大的投入来证明先前的决策并非错误。此犹如赌徒之心,输得越多,越想翻本,终至倾家荡产,万劫不复。”

“其三,曰‘需求放大效应’。此效应在军务后勤之中,尤为显著。边境一座烽燧,或只为防备百人规模之袭扰,其上报之需求,便可能夸大至千人。此需求传至卫所,卫所为求稳妥,再放大至三千。层层上递,至兵部与户部时,一个百人规模的潜在威胁,竟可能引发调动数万大军、糜耗百万石粮草的过度反应。此‘鞭梢之震’,层层放大,看似处处稳妥,实则令国朝之血脉,在无数不必要的内耗中干涸殆尽。”

“其四,曰‘锁定效应’ (Lock-in Effect)。我朝之军屯大计,本为不世之功。然一旦选择‘主动威慑’之国策,便意味着需长期维持庞大野战兵团。此策一定,便将国朝牢牢‘锁定’于此道。军屯之兵,从‘兵农合一’沦为‘职业军户’,无法归田,只能仰赖国库。即便明知此路已成死局,然数十万军户之生计已与此策捆绑,若贸然裁撤,则立生内乱。此为‘路径之缚’,一旦踏上,便再难回头,只能眼看军屯之制,从立国之基,一步步沦为耗国之疾。”

折子不长,却字字诛心。它没有指责任何人的对错,只是如一面冰冷的镜子,照出了人类在面对复杂系统时,那些与生俱来的思维弱点和系统性的顽疾。

朱标念完,已是额头见汗。他看向自己的父亲,只见这位一手缔造了大明帝国的雄主,正久久地凝视着窗外的夜色,眼中没有愤怒,只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与……一丝后怕。

“标儿,”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沙哑,“咱打了半辈子仗,杀人盈野,流血漂橹,自以为看透了这世间的一切征伐之道。可今日看了这篇折子,咱才明白,咱以前赢,或许只是因为对手比咱更蠢。”

他缓缓将那份折子放在烛火上,看着它化为灰烬。

“这盘棋,越来越有意思了。咱不仅要看老三和老四如何破局,更要看看,这个女人,究竟还能从这人心里,挖出多少咱看不见的东西。”

小说相关章节:玉体横陈录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