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小说5HHHHH

首页 >5hhhhh / 正文

舰娘雄心13,钢铁之鹰,第1小节舰娘雄心重制版

小说:舰娘雄心重制版 2025-10-20 13:54 5hhhhh 3180 ℃

这一集没有色色,可以当作纯军事小说看。这些军队直接反应舰娘性格和国家战略,个人觉得值得看看。

联合国发布全球新闻,非洲的伊维亚共和国发生军事政变,世界各国都发动海军去撤离自己的侨民。那里的军阀正在和政府军交火。据可靠情报显示,这货军阀背后有国际支持,他们的目标是抢夺石油资源。司空见惯的代理人战争了。当地叛乱军的攻势越发猛烈,伊维亚共和国的总统在刚刚遭到袭击下落不明。当地政府提供了一个军事港口供各国使用。

“看,又来了一个大家伙。”一名在码头执勤的白鹰水兵用手遮着地中海上空刺眼的阳光,眯眼望去,“是老毛子的伊尔-76机队?他们空降兵的车队不是昨天就沿着海岸线展开警戒了吗?”

他的同伴漫不经心地嚼着口香糖,瞥了一眼天空:“谁知道呢,也许是第二批物资,或者是更多小绿人。”

然而,当这架涂装略显陈旧、隶属于苏联军事运输航空兵的伊尔-76运输机,沉重而精准地降落在由伊维亚政府军控制的临时跑道尽头,并缓缓滑行至指定停机坪时,从舱门内走出的身影,让所有观察者都感到了错愕。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陌生的旗帜:黄红蓝白黑五色交织,经典的镰刀锤子和小麦与红丝带占据主体,背后则是抽象的山峰。紧接着,一队士兵井然有序地快步走下舷梯。他们的装备与周围其他国家的轻装快速反应部队格格不入。他们穿着那标志性的70公斤重甲,透着一种冷峻而厚重的质感。他们迅速在飞机旁集结,动作干脆利落,沉默中带着一种磐石般的沉稳。

“见鬼,他们是哪边的?”白鹰水兵皱着眉头,快速翻动着手上那本厚厚的中立国武装力量识别手册,“新……新满洲国?第五个常任理事国?他们不是号称‘中立要塞’,连陆军都出不了国门吗?”

一旁负责协调的东煌领导一眼就认出了这支部队。“还真是她的风格。装备一看就沉得要死,跑这么远来撤侨,还得低声下气去问老毛子租飞机。”

“是啊,”外交官点点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门执行任务却要蹭别国的战略运输机,这事儿估计明天就能成为各大军事论坛的头条笑话。不过也好,这下谁都知道新满洲国的战略投送能力是个什么水平了。”

这支部队不仅抵达的最晚,其还需要相当长的整备时间。在港口的其余军队都饶有兴致的观察着这个时常听说但从未见过的部队。他们重型防弹衣内层是一件排汗降温的特殊衣物,这是因为重甲会让热量积聚在体内,在寒冷气候下是完美的选择但温暖的环境就会让士兵中暑。然后是一套半硬质的凯芙拉纤维织物和铝合金板,这是安装无动力外骨骼的基础,同时也起到了缓冲和支撑的作用。用螺栓将铝合金骨架安置在对应的接口上。关节处有全包的凯芙拉纤维护甲,硬质防弹装甲固定在外骨骼上。其余国家常常忽视的裙甲。肩甲,颈部的护圈也都安装在装甲上,这可以进一步增强防护能力,扩大防护面积,保护颈动脉和股动脉。最后是重型防弹头盔,由于防弹头盔重量较大,它需要背甲上的外骨骼进行额外支撑以减轻颈椎压力。各种插件应有尽有,穿戴腰封,弹挂,背包,耳麦,以及根据需求安装夜视仪和热成像。

“老天,他们是在穿戴中世纪板甲吗?”一名士官低声对同伴说,语气中混合着难以置信和一丝敬畏,“这身行头加起来快比我们一个机枪组的负重还重了。”

他们的外骨骼系统设计初衷并非为了增强机动性或奔跑速度,其核心功能纯粹而极端:让士兵能够承载这身足以在近距离抵御12.7mm重机枪子弹的“移动堡垒”,而不至于被压垮。 当一名士兵完成披挂,站立起来时,其姿态沉稳如山,每一步都带着金属靴底撞击地面的沉重感,但动作却意外地流畅,显示出经年累月的严酷训练成果。

周围的观察者们反应各异。一些士兵眼中流露出羡慕,那是一种对绝对防护所带来的安全感的渴望“要是我们在摩加迪沙巷战时有这身装备……”

(没关系,你马上就能重演黑鹰坠落了)

另一些来自军费拮据国家的军官则羡慕其背后的国力支撑,感叹于新满洲国能为单兵投入如此巨大的资源。然而,更多的特种部队成员和快速反应部队士兵则面露质疑甚至轻蔑。

“愚蠢,”一名海豹突击队员嚼着能量棒,简洁地评价,“在城里他们就是最好的靶子。火箭筒、IED、或者干脆绕到侧面……他们转身的速度够我喝杯咖啡了。”

“安全感?”一名SAS指挥官抱着胳膊,冷冷地说,“过度的防护会滋生惰性,削弱战术意识。真正的安全来自于速度、隐蔽和先敌发现。他们这套东西,只适合待在固定的要塞里。”

这种极度特化的装备哲学,在此刻的国际舞台上,成为了新满洲国国家战略最直观的缩影:为了达成单一的、极致的防御目的,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掉几乎所有其他军事属性,如战略机动性、战术灵活性和环境适应性。 这支小分队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战略宣告,让所有观察者都深刻理解了何为“要塞国家”的军事逻辑。

早些时候,东煌大使馆与政府军已经踏上了前往港口的路途。尽管已与伊维亚政府军协调,由一支当地装甲车队护送,但情报部门关于“政府军被叛军深度渗透”的警告,不幸在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印证。

车队刚刚离开相对安全的使馆区外围检查站,行踪立刻暴露。叛军并非盲目攻击,而是展现出了背后有高明顾问指导的战术素养。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以及从政府军内部获得的实时路线信息,巧妙地将车队诱导向一个预设的伏击区,那里是政府军两个残缺连队的结合部,火力薄弱,且地形复杂,遍布低矮的混凝土废墟。

带队的那名伊维亚政府军上尉在遭遇第一波零星阻击后并未按照东煌武官建议立即转向备用路线,而是出于某种压力或愚蠢,强令政府军的装甲车顶到最前,企图依靠其薄弱的装甲强行突击,这一鲁莽的行动正中叛军下怀。当头车压上预设的简易爆炸装置瘫痪后,密集的RPG-7火箭弹和PKM通用机枪的火力从道路两侧的三层小楼窗口倾泻而下,瞬间将车队锁死在不到200米长的街道上。

“刹车!刹车!我们被堵死了!”头车司机在电台里绝望地喊道。试图倒车撤离,却发现后方街口也出现了叛军的技术车辆,架设着德什卡重机枪,封死了退路。

训练有素的东煌使馆警卫小队和少数随行的武警人员,立即依托车辆建立起环形防御。95式班用机枪迅速抢占侧翼火力点,试图压制两侧楼内的敌人。与此同时,文职人员和侨民在烟雾弹的掩护下,被紧急疏散到路边一栋看似坚固的五层废弃办公楼内。然而,在巨大的压力和时间紧迫下,一个致命的战术失误发生了:士兵们未能先于人群对建筑物进行逐层清剿和安全检查。万幸的是,这栋楼此时确实空无一人,否则一旦有叛军埋伏其中,涌入的侨民将成为瓮中之鳖。尽管如此,车队已被彻底包围,依托楼房固守待援,形势万分危急。

在撤侨初期,各国军队优先保障自身侨民和安全区是绝对理性的选择。新满洲军队重装备多,卸载、集结、筹划需要时间,无法立即成建制作战。东煌的特种部队只能靠自己展开救援,他们装备95式步枪以及相应的装备,他们动作最快,装备精良,但从港口出发到目的地需要3小时车程,叛军会尽全力阻击

当地政府军会提供一支装备重机枪的悍马车队来协助东煌部队进行救援,此时新满洲国军队还在港口忙碌无法启动,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都要先撤离自己家的侨民无法提供援助。东煌的特种部队为16人,分两个组,搭乘自己的猛士车队行动。为了应对威胁,悍马车加装了榴弹发射器和火箭筒。

情报显示当地叛军武器老旧,协同能力低下,但仍然需要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新满洲国军队在抵达港口后还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首先需要把他们的掠食者坦克组装起来,由于重量太大,它的车体和炮塔是分开运输的,需要现场组装。

此刻,工程兵正操作大型起重机,将炮塔精准地吊装至车体旋转盘上,随后技术军士钻入狭小的战斗室,连接错综复杂的火炮稳定系统、弹道计算机和多光谱观瞄线路。这个过程急不得,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主炮在高速行进中无法有效瞄准。

其次就是他们的天鹰小队。在出发前首先要完成动力外骨骼护甲的穿戴。最底层是一件贴合皮肤的衣物,提供降温,排汗,检测血氧等功能,然后是一件半硬质缓冲层,由凯芙拉纤维和铝合金板制成,这是动力外骨骼的基础。然后就是动力骨架,由螺栓连接在上一层的铝合金板上,外骨骼被施加了向前弯腰的预应力,主要是为了应对最后动力背包的重量。动力骨架穿戴完成后要在此基础上安装集成电路模块和动力模块,然后是冷却循环系统,这些被集中在一个一个的铝合金板上,只需要用螺栓拧在预先设置好的接口上就没有问题。然后是战斗支持系统,在脊柱安装的感受器通过采集电信号来驱动动力甲,非侵入式神经传感阵列贴片被激活,系统开始采集队员的微弱肌电信号进行基线校准。队员0缓慢地屈伸手臂、转动腰部,工程师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确保每一个意图都能被系统精准解读并放大,实现意动即动的响应。确认可以行动没有bug后进入最后一步的装甲安置环节。先是关节部位的凯芙拉软甲,然后是形似鱼鳞的高强度合金片组成的护甲,最后是完整厚实的板甲,一层一层的安置完毕。

安装头盔,气密凝胶开始填充,将战甲内外相互隔绝,空气通过面罩上的空气净化器通入到战甲内部。检查各项战斗系统,确认完毕后安装动力背包并断开外部供电。战甲的动力背包主体是超级大电池,可以提供4小时的全功率输出,另外是支持30分钟的氧气瓶,还有弹链箱,小型发电机等。本次撤侨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实战检验这套外骨骼护甲的作战效能。8名战斗人员进入四个步兵战车,还有驾驶员,车长,炮手也就位。新满洲国这支突击队代号天鹰,队员编号01-08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军队也在整备。(为了行文方便,将其称为杂牌军小队)由于是在他国作战,为了方便战场弹药补给,他们采用了北约的武器,不过具体配置……两个scar- L,一支scar- H,一支CZ805,一支SG551,两挺M249,一支R93。他们的武器配置堪称轻兵器博物馆:

两支FN SCAR-L: 发射5.56x45mm NATO弹,这没问题。问题在于它们使用的是FN公司特制的增强型聚合物弹匣,虽然更坚固更可靠,但其卡笋接口与世界上绝大多数AR系列步枪使用的STANAG 4179标准(即常见的M4/M16弹匣) 完全不兼容。

一支FN SCAR-H: 作为精确射手步枪,发射威力更大的7.62x51mm NATO弹,这本是明智之选。但其专用的20发钢制弹匣,又自成一套体系,与HK417、SR-25等同类步枪的弹匣也不通用。

一支CZ-805 BREN A2: 捷克设计的优秀步枪,模块化程度高,能通过更换枪机组和弹匣井在5.56mm和7.62mm口径间切换。但这支小队显然只用了5.56mm型号,然而它的聚合物弹匣同样拥有独特的卡笋设计,与SCAR-L或M4的弹匣互不通用。

一支SIG SG 551 LB(长管型): 瑞士精工的典范,精度和可靠性无可挑剔。但它使用的是SIG公司独有的30发钢制弹匣,价格昂贵且在其他部队中极为罕见。

两挺FN M249 SAW: 作为班组自动武器,这两挺轻机枪是小队中唯一的“救星”。它既能使用M27可散弹链,也兼容STANAG标准弹匣(尽管持续射击易导致故障)。这意味着,理论上所有5.56mm步枪手都可以把弹匣喂给M249,但反过来,M249的弹链却不能分给那些挑剔的步枪。

一支Blaser R93 Tactical 2: 德国制造的高精度栓动狙击步枪,采用独特的直拉式枪机和非旋转的多闭锁凸笋系统,精度极高。但它的专用弹匣和整个操作方式都与主流狙击步枪完全不同,一旦损坏或丢失,在战场上找到备件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这场混乱甚至延伸到了手枪。从Glock 19到SIG Sauer P226,甚至还有.45 ACP的M1911型号。这意味着他们连手枪子弹都无法在队员间相互调剂。

“见鬼,这帮人是怎么敢把连弹匣都不能通用的武器塞进一个战术小队的?”一名正在检查雪狼步兵战车25mm机关炮弹药的新满洲国后勤军士长忍不住低声吐槽,他的助手则痛苦地摇了摇头,仿佛光是看着这场面就触发了职业性的头痛。“这根本不是打仗,等他们打光随身携带的那几个弹匣,就只能靠扔石头了。”

这支“杂牌军小队”的配置,完美体现了多国部队在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后勤保障下的典型问题:每个国家都倾向于使用自己最熟悉和政治采购上最有利的装备,却全然不顾战术单位最基础的弹药和配件的通用性。这种看似精英荟萃的拼盘,在实战中往往脆弱不堪,与不远处新满洲国那种近乎偏执的标准化、模块化理念形成了荒谬而又深刻的对比。

由于天鹰小队整备时间过长,他们和这只杂牌军特种部队一起行动。天鹰小队的火力配置相当强,4辆坦克,4辆步兵战车,2个自行防空炮,2辆综合保障车。他们的单兵武器是BF184爆弹枪,这是一个使用18.4x152毫米规格弹药的重型枪械,发射碳化钨弹芯的穿甲燃烧曳光弹。

它们的重型推土铲早已放下,毫不费力地将叛军设置的路障、废弃车辆乃至低矮的围墙像玩具一样推开或碾平,硬生生在混乱的街区中开辟出一条通道。这完美展现了重型装备的特点:战略上笨重迟缓,但一旦抵达战场,其强大的战术机动性和对地形的改造能力是轻装部队无法比拟的。 后方跟进的“杂牌军”突击队和4辆“雪狼”步兵战车,得以顺着这条被强行打开的通道快速深入。

叛军的轻武器和RPG打在“掠食者”倾角优化的正面装甲上,除了留下几道焦黑的痕迹外毫无作用。绝大多数叛军见到这支钢铁巨兽组成的队伍,都明智地选择避其锋芒,零星抵抗很快被“雪狼”步战车的25mm机炮和自行防空炮的57mm炮弹组成的弹幕清扫。

叛军几乎都不敢招惹这种队伍。直到他们进入街区。那个杂牌突击队进入楼里,由于光线昏暗所以打开了头盔上的探照灯,好家伙,人均一个爆头指示器。天鹰06与突击队一同进入楼内负责占领制高点隔着一条街去架住目标建筑,然后就看见了这队的迷之操作,立刻用耳麦呼叫让他们关掉头戴式手电,结果话还没说完,一名手持自动步枪的叛军就发现了突击队的灯光,然后直接一梭子子弹朝着楼道打了过来,也幸亏是它枪法差的离谱,但凡遇到个正规军,这支突击队高低得死在楼里。天鹰-06作为先锋顺着楼梯向上进攻,动力甲庞大的体积让它在楼道里行动有些困难,再加上它手里再端着接近2米长,超过60公斤重的BF184在室内打CQB属实是有点难绷。在确定了对方位置后大致对准目标扣下扳机,连墙带人一起打个粉碎,解决目标后那群突击队继续上楼,他放弃了跟随突击队继续清剿高层,而是在二楼找到一个视野良好的窗口,找了个桌子放在室内然后关掉了大部分无用的动力甲设备以节省电量,随后安安稳稳地锁定了街道对面使馆楼的所有出口和窗户,为接下来的救援行动提供了决定性的重火力压制能力。而那支“杂牌军”突击队,则心有余悸地、更加谨慎地向楼上摸去。

地面上的天鹰-01报告说街道上有两挺重机枪,架在白色皮卡车上,请求天鹰06击杀。虽然新满洲国轻武器不断改进,但那个3倍镜可谓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了,快速瞄准以后却发现它们居然对着天空开火?难道是发现那群突击队了?再抬眼一看,好家伙。那憨批搁交战街区上打了仨飞索,然后就这么大摇大摆的cos移动靶飞了过去。虽然叛军枪法确实是一坨狗屎,但也不至于说看不起对面重机枪吧?那可是重机枪啊。我穿着动力甲都不敢长时间暴露在重机枪面前,叛军那两挺重机枪搁街道上架着他们就敢这么着冲,直接给天鹰突击队整不会了,到底是我穿着动力甲还是你穿着动力甲。迅速一轮火力覆盖把叛军两个重机枪点打掉,突击队都完好无损的通过了街区。天鹰小队也准备发起进攻。

然而,叛军的学习速度很快。他们迅速意识到,常规火力对这支钢铁洪流几乎无效,即使是重机枪,也只能在极近的距离上,才有可能威胁到动力甲关节、观瞄设备等相对脆弱的部位。于是,更廉价、更残酷的战术出现了。

就在掠食者坦克试图推开一堆废墟瓦砾清理道路时,一辆看似废弃的轿车突然从侧面的小巷中加速冲出,是汽车炸弹!

坦克炮立刻调整方向,来不及做精确瞄准,直接一炮轰在了那辆汽车上,但还是太迟了。车内装载的数百公斤混合炸药在相当近的距离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巨大的冲击波裹挟着破片和碎石,如同海啸般席卷了街道前沿。更糟糕的是,爆炸摧毁了街道两侧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坍塌下来,瞬间将车队的前进道路彻底堵死。

动力甲能抵御轻武器和炮弹破片,但绝对无法硬抗如此当量的爆炸所产生的超压和高速破片。叛军他们用最原始的自杀式攻击,成功地将新满洲国的“重装突击群”降级为了“重装步兵”。失去了坦克和步战车的机动、火力和传感器支持,8名天鹰士兵虽然依旧强大,但战术灵活性、持续作战能力和战场感知范围都大打折扣。他们无法再快速穿插,只能依靠自身的重量和火力,一步步在废墟中艰难推进。

但战场的得失往往是平衡的。天鹰小队在正面承受了最大的压力和阻滞,却也吸引了叛军绝大部分的注意力与兵力。这为那支装备杂乱但更灵活的“杂牌军”突击队,创造了绝佳的侧翼渗透和迂回机会。

天鹰-03尝试呼叫突击队,在开战前他们就注意到他们携带了狙击步枪R93,结果通信完了再扭头一看,他们跑天台上去了。直接无语住了。距离地面至少6层楼,还是在楼顶天台架的枪。自己的队员全在地面交战,所以天鹰06占领的制高点是2楼。他们在6楼不可能有任何作用,狙击手的作用是掩护队友行动。队友在地面,狙击手在六楼天台,两者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视觉和火力协同。狙击手根本看不到队友正在面对的具体威胁。

很快,那个狙击手就暴露了位置,因为天台是一个直线,突然冒出一个圆圆的脑袋。叛军甚至不需要辨认和瞄准,用手里的重机枪直接火力覆盖。天鹰小队只能祝那个人平安了。随后作为突破手的天鹰2号3号投掷烟幕弹封锁叛军视线,火力组的4号5号尽力压制那些冒进的敌人。他们用的烟幕弹实际上是白磷弹,它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与白烟,所以即使动力甲内有热成像也很难透过这种带热量的烟雾,同时白磷燃烧产生强刺激性的毒气,所以天鹰小队通过烟幕时没有用空气过滤器而是用动力背包里的氧气瓶,通过后再切换回空气过滤器。

金属制成的动力甲在水泥地面发出的脚步声绝对不会小,屋内的叛军立刻就被天鹰小队吸引了注意力,热成像无法穿透墙壁发现目标,于是将其关闭以节约电量。天鹰2号3号在楼内搜索,根据地面上的脚印判断前方可能会有叛军,于是天鹰3号掏出腰间的手榴弹准备扔出去却被天鹰2拦下了。因为自己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救援,叛军手里可能有人质。这一发手雷3公斤tnt炸药要是炸空了还好说,炸人身上那绝对是一发团灭。于是二人架起枪继续缓慢推进。

两名奉命搜索楼层的叛军士兵也注意到了地面上异常沉重的脚印。以他们简单的逻辑判断:这栋刚被占领的建筑内不可能存在友军,能留下这种脚印的只可能是敌人。

“有硬茬子进来了。”一名叛军压低声音对同伴说,脸上露出紧张的神色。按照最有效的CQB战术,此时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接朝脚印来源的方向扔进一两颗手榴弹,利用爆炸和破片解决战斗。

然而,手榴弹对于缺乏稳定补给线的叛军来说是珍贵的消耗品。他们的指挥官将有限的手雷优先配给了正在正面防线与政府军和外国部队交火的“突击队”,而他们这些负责后方“清剿”的二线部队,每人只有可怜的几发AKM的子弹。

于是,这两名叛军只能硬着头皮,端着古老的AKM步枪,大摇大摆地沿着他们认为的“敌人”脚印方向搜索前进,企图凭借人数和突然性取胜。他们完全没有采用标准的CQB战术动作,只是简单地探头观察每一个房间。

命运的巧合在此刻上演。

由于建筑内部结构复杂如迷宫,天鹰小队沿着脚印向建筑东侧搜索,而这两名叛军则阴差阳错地从西侧走廊包抄过来。两支队伍完美地错身而过,没有在预想的拐角遭遇。最终一头扎进了刚刚从楼顶撤退下来、正在楼梯间休整的那支“杂牌军”突击队的怀里。

一时间,狭窄的楼梯口,双方迎面撞上,距离不到五米。两名叛军看着眼前这群装备五花八门、但明显训练有素的外国士兵,愣住了。而杂牌突击队的队员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遭遇吓了一跳,随即迅速举起了手中的SCAR和CZ805……一场计划外的、短兵相接的混乱枪战,在建筑的另一端骤然爆发。

很快,杂牌军小队就陷入了弹药困境被迫暂时撤退,他们被迫撤退到一个相对安全的房间,进行战场最无奈的举动:补充弹匣。队员们纷纷卸下背包,拿出散装的子弹,蹲在地上,开始一发一发地徒手压弹。这种速度极其缓慢,且在高压力环境下容易出错。他们五花八门的枪械此刻成了最大的累赘,每个人需要的子弹和弹匣型号都不同,无法相互支援。这支小队的战斗力,在敌人下一波攻击到来前,已暂时归零。

与此同时,被困的东煌侨民与四名负责保护的伊维亚政府军士兵,正挤在一个狭小的办公室里。这个房间的构造十分典型:下半部分是实体砖墙,上半部分则是用于采光的大型玻璃窗。选择这里固守,或许是为了观察外界,但无疑也变成了一个易攻难守的死亡陷阱。

政府军士兵和侨民蹲伏在窗户以下的盲区。当一名叛军的身影在门外闪过时,一名年轻的政府军士兵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他没有利用墙体和门框作为掩护进行切角射击,甚至没有采用最基本的把枪举过头顶从玻璃窗射击,或者从门的拐角处把枪伸出去开火而是直接低吼一声,从门口冲了出去,企图进行干拉枪线。他或许凭借一时的勇气和不错的枪法,击倒了第一名措手不及的叛军。但在真实的战场上,这种毫无掩护的冲锋无异于自杀。第二名叛军几乎在他冲出门的瞬间就扣动了扳机,一串子弹将他打倒在地。

枪声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更多的叛军被吸引过来。他们知道目标就在这个房间里。他们明明看到一名政府军士兵从门口冲出,却并没有集中火力向门口或门框周围的墙体进行压制和穿透射击。相反,几名叛军竟然选择对着房间上半部分的玻璃窗进行疯狂扫射。此时人质全趴在地上,叛军射出的子弹,全部从人质头顶一米多高的位置呼啸而过,打在对面的墙壁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弹孔,却未能击中任何目标。东煌突击队赶到位置后从侧后方将残余叛军全部击杀,同时用耳麦告知天鹰小队当前情况。

事实上除了几个世界级军事强国和地区性军事强国外,大部分国家军队的训练水平都可以说一塌糊涂。对于白鹰来说,它拥有自主且领先的完整国防工业体系,从单兵口粮到巨型战舰都能自产。军队高度职业化、信息化,强调网络中心战、远程精确打击和全球力量投送。一个精锐的白鹰士兵可以用着专业且昂贵的M4步枪,穿着数万美元的单兵装备,配备夜视仪,热成型,无人机等尖端科技,并进行完善且系统的训练。他们的优势不仅仅是枪更准,而是拥有卫星、无人机、电子战、远程炮火支援等一系列能力加持。他们是来主导战场的。

一些地区性强国拥有强大的、但不全面的国防工业,专注于某些领域做到极致,以实现区域拒止或保障自身安全。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但全球投送能力有限。他们可能用着来自黑科勒科赫的先进步枪,使用相对先进的装备或者使用他们本国特色的装备。

而另一些国家可能连最基础的子弹都无法生产,不得不从二手市场上购买AKM步枪并发给仅仅经过几个月训练的士兵。他们训练水平极低,士兵仅学会如何开枪。后勤和指挥系统一塌糊涂。士气、纪律和忠诚度都可能是问题。

两支队伍在建筑内汇合后,迅速制定了撤离方案。毫无疑问,由“天鹰小队”这八台人形堡垒担任突围的矛头。

当他们踏出建筑,出现在街道上时,战斗瞬间变成了单方面的碾压。沿途残存的叛军依托断墙进行骚扰性射击,7.62x39mm 的钢芯弹 打在动力甲的复合装甲板上,只能发出密集如雨点般的“噼啪”声,留下些许白色的划痕便被无情地弹开,连最基础的凹陷都无法造成。

而天鹰小队的反击则堪称毁灭性。BF184爆弹枪低沉怒吼,18.4mm的穿甲弹毫不费力地击穿脆弱的砖混墙体,将墙后试图偷袭的叛军连同步枪一起打成碎片。一名叛军绝望地投掷出一枚 F1手雷 ,滚落到天鹰-04的脚边。04号甚至连低头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沉重的金属战靴直接碾过,继续稳步前进。手雷在脚后跟处爆炸,冲击波和破片对其坚固的腿部装甲而言,无异于一阵稍强的气流。

“他们……他们是怪物!”这种刀枪不入的恐怖景象,瞬间击垮了剩余叛军的战斗意志。不少人丢下武器,尖叫着向后逃窜。

八名动力甲战士在街道中央一字排开,组成一道钢铁人墙。他们利用BF184爆弹枪的恐怖射速和威力,对叛军可能藏匿的方向进行了持续的压制性射击,构筑了一道无法逾越的火力网。他们的打击重点极其明确:任何被观察到携带RPG-7或无后坐力炮的叛军,都会在第一时间遭到最猛烈的集火打击。因为在整个战场上,几乎只有这些单兵重武器,才能对动力甲构成实质性威胁。

在东煌特种部队和“杂牌军”的引导下,被救出的侨民和政府军人员在这道钢铁人墙的掩护下,快速向车队方向转移。

“所有人员已通过!”频道里传来确认信息。 “天鹰小队,交替掩护,撤退!” 八台动力甲开始边打边退,沉重的脚步声节奏加快,但阵型丝毫不乱,始终用火力封锁着追兵的方向,直到全员安全登上前来接应的“雪狼”步兵战车。

为了容纳庞大的动力甲,每辆雪狼的载员舱经过特殊改造,标准载员从4人缩减为2人。此刻,车内空间略显拥挤,但井然有序。车门刚一关闭,队员们的第一要务就是立刻将动力甲背后的快速充电接口,与车内预设的大功率电源连接。战场上消耗巨大的动力背包电池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补充能量,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战斗做好准备。车内回荡着充电系统低沉的嗡鸣,与车外逐渐远去的枪炮声,共同构成了这次突击救援行动的终曲。

小说相关章节:舰娘雄心重制版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